5月30日11时48分,阳江漆器髹饰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其积(陈奇积)去世,享年84岁。
陈其积,平时大家都爱称其为“积叔”。积叔1938年出生在阳江江城平冈,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阳江漆器髹饰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,广东省第三届民间文化技艺大师,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广东省工艺美术师,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阳江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。“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。”这是他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。正是这种精神,鞭策着积叔用一辈子的时间把漆艺做好,把漆艺传承下去。
5月31日,本报记者采访了积叔生前的好友和弟子。大家都对阳江文化界失去一位名艺人表示深切惋惜,表示要借助广东建设文化强省、阳江建设文化强市的东风,接过接力棒,为漠阳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贡献。
■ 撰文/阳江日报记者 李宗君
■ 摄影/阳江日报记者 李向东 梁文栋
24岁结缘阳江漆艺
陈其积与漆画结缘,说起来有些偶然。他原来是画国画、写书法的。1959年,他考入湛江专区艺术学校美术专业学习。
1962年,陈其积以优异成绩毕业,被分配到阳江国营漆器工艺厂工作,跟老艺人学习阳江漆器髹饰技艺,同批进厂当工人的共有12个人。回忆起当年当学徒的日子,同在设计组的叶秀峰说,陈其积有扎实的美术基础,又特别勤奋好学。“很快他便对漆工艺品的设计与绘画技巧也了如指掌。后来,厂里安排他专门负责漆器产品的造型和装饰设计。”
1976年,因为结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、著名漆画家蔡克振,陈其积的事业就拐了个弯。蔡克振是中国现代漆画的开拓者之一,上世纪60年代曾被国家文化部选派到越南留学,专门研究漆画。1976年秋季刚开学,他带着两名漆艺漆画专业的大学生,到阳江漆器厂搞创作,厂里安排陈其积和他们一起干。神秘朦胧的现代漆画,一下子把陈其积给迷住了。
那年月提倡“开门办学”。阳江漆器厂成了广州美院的教学实验基地,学校有什么漆画创作任务,总会拿来厂里,请师傅们帮忙制作。陈其积是技术骨干,蔡克振对他很欣赏。每次带学生来厂里创作,都让他参加。
1980年,省里给蔡克振一项重要任务,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巨幅漆画《葵乡》。作品30多平方米,画面是一大片葵林,一群白鹤在上方飞舞,典型的南粤田园风光。这幅漆画也由阳江漆器厂协助制作,陈其积参与了全过程。那些飞翔的白鹤,就是他用鸡蛋壳为原料,一点一点镶嵌成的。历时3个多月,《葵乡》完成。这幅代表当时广东漆画创作最高水准的艺术精品,融入了陈其积的创造和劳动。
从漆艺到漆画,陈其积似乎摸出了门道。他尝试着自己创作漆画。边做边学,加上能经常得到蔡克振等名师的指点,他对漆画的领悟越来越深,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技巧,越来越得心应手。
1986年,陈其积独立创作的《热带鱼》和《故乡晨曲》同时入选首届中国漆画展。同年7月,《中国青年报》刊登了《故乡晨曲》。13只大肥鹅昂首挺胸排队向前,既有清朗飘逸的艺术风格,又有鲜明的时代感。这幅让陈其积崭露头角的画作,成了他一生的挚爱。曾有人出价10万元,要收藏这件作品,但他婉言谢绝。《故乡晨曲》一直挂在他工作室的显眼位置。
在国营漆器厂兢兢业业工作35年,陈其积熟练掌握了漆器制作的所有流程工序。
令人惋惜的是,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,漆器市场逐渐萎缩,1996年,阳江漆器厂停产。1997年,曾经辉煌一时的国营漆器工艺厂宣告倒闭。59岁的积叔没想到,在自己还有一年就要退休的时候下岗了。
下岗后,积叔没舍得离开这个行业,又出钱租了已经停业的漆器厂旧厂房,继续坚持漆画创作。当时从厂里出来的工人还有一些在做少量漆器订单,但随着订单越来越少,到了2000年,仍坚持做漆艺的只剩下寥寥几人。而积叔却始终没有动摇对漆艺的初心,一直坚持了六十年。
“在阳江一直坚持做漆艺的几个人中,积叔是我最佩服的一个。”最后一任阳江国营漆器工艺厂厂长程运崇说。
为传承和发展漆艺不遗余力
从小在海边长大,积叔热爱大海,他的漆画里,也融入了家乡大海的气息。积叔特别喜欢画鱼,尤为擅长画金鱼和银龙鱼,在漆器厂时就有外号称“金鱼积”。他画的鱼如雾里看花、水中观鱼,水草和游鱼虚实结合,有一种朦胧又神秘的美感,堪称“阳江一绝”。许多同行这样形容他的作品——“可以前后左右地看,体会光线与空间变化所带来的差异美和神奇的可塑性;可以轻轻触摸,感受色彩的温度……”
大部分时间,积叔都在研究怎么画好一条鱼。这种厚积薄发得到了验证。2002年,漆画《银龙鱼》获首届全国漆画展优秀奖和广东省首届漆画展银奖。2003年,漆画《银龙鱼》入选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,并被选送赴德国展览。2005年,漆画《鹭声》获广东省第二届漆画展银奖(最高奖,金奖空缺)。漆画《银龙鱼》是其代表作。创作前,积叔几次跑到街边水族店,仔细观察银龙鱼的体形特征、生活习性和游动姿态,用漆质材料把它们传神地表现出来。六条银龙鱼,银光闪闪,栩栩如生,赢得了漆画界的好评,被誉为“游向世界的银龙鱼”。越来越多人看到了阳江漆艺的魅力,重新关注这门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。
一花独放不是春。获得一个又一个荣誉的积叔,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阳江漆艺传承下去。2005年初,他组建了“漆墨苑”漆画工作室,免费教授漆器漆画创作。“漆墨苑”虽然条件简陋,但吸引了一批热爱漆画的年轻人前来学习。一时间这里宛如阳江人的“漆画沙龙”。如今,积叔的学生遍布阳江,他们的漆画作品在画展上不断获得好评,有的自主创业,开办了以阳江漆画为业的各类机构。
林业潮是“漆墨苑”工作室的第一批学员,一直跟随老师学艺。提起积叔,他说了一件最难忘的事。“大家都知道老师最拿手的是画银龙鱼,他一直不舍得售卖这些画作。2012年为了寻求漆艺出路,陈老师带我们几个学生去参加深圳的文博会,当时为了解决经费问题,陈老师卖了他最新创作的一张作品《银龙鱼》。这个事情还是过了很多年以后,我们师兄弟才知道的。”
积叔始终认为,阳江漆画有历史传统、有名气,关键是要有一支既善于继承传统,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作队伍。“我愿意多带学生,把我知道的都教会他们,希望有更多人从业,希望他们的水平超过我。”积叔生前接受媒体采访多次这样说,他又被业界称为阳江漆画的“守望者”。
离世前两个月仍在创作
除了漆画,积叔一直在尝试做漆器。漆艺流传到今天,沉积了复杂的物质性、功能性和文化属性,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承与创新的空间。
“漆画要用独特的漆语言来表达,除了美术,还是要靠制作,要反复地打磨出来,这是漆画独有的特性。但是漆器不一样,器皿的制作工序复杂,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,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。”积叔的学生黄成家说,为了让后人知道除了漆画还有漆器,积叔在2009年开始带着他们制作漆皮箱。“老师力求原版复刻原来漆器厂生产的优质漆皮箱,但是很多制作工具都找不到,他就画了很多手稿,让我一一找工人定制。买各种配件和牛皮、大漆他都要求买最好的,据我所知他前前后后为了制作漆皮箱,自掏荷包近10万元。”尽管做漆皮箱费钱又费力,但积叔乐在其中。前前后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,做好两个漆皮箱,他把它们当成宝贝。去北京参加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时,画作都是打包寄过去的,唯独漆皮箱,层层打包跟随行李一起带着过去。
择漆一生,步履不歇。在辞世前的两个月,积叔不顾年事已高,依然每天按时到工作室工作。他的工作室没有空调,只有一台风扇。天气热的时候,他喜欢光着膀子,一边抽烟一边沉浸在自己的创作天地里。不少人对生漆过敏,然而积叔却说漆对他很友好,从未出现过皮肤过敏。对于漆艺的爱,早已经融入了他的身体,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漆的气息,他始终把发扬和传承漆艺作为一种使命。积叔传承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,更是一种精气神。
“今年是陈老师从艺60周年,本来我们约好了要在6月11日自然和文化遗产日一起在美术馆举办师生传承漆艺展。没想到还差几天老师就走了。”阮文峰难过又坚定地说,“我们会牢记老师的遗愿,一直坚守漆艺,并把它发扬光大。”
上一主题 : 朝气蓬勃展风采 争做鸿鹄好少年
下一主题 : 阶段性缓缴社保费政策扩大到22个特困行业
2024-04-16
2024-04-16
2024-02-05
2024-02-05
2023-10-17